我是一名普通的家长,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儿。她是一个温柔、善良、乐观的女孩,但也有一些让我担心的问题。她不太自信,经常自卑和自责,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,遇到挫折就退缩,不敢追求自己的梦想。我知道这些问题并不是她个人的问题,而是很多孩子都面临的问题。作为家长,我们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,让他们成长为有自信、有勇气、有梦想的人呢?我想分享一些我的观点和做法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。
首先,我认为落差感的定义和作用是:落差感是指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的感受,可以激发孩子的动力和进步。很多时候,我们会因为爱孩子而保护孩子,不想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或失败。但是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和动力。我们要让孩子知道,没有人是完美的,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,每个人都有成功和失败。我们要用落差感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,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能和可能性,让他们为了自己而努力,而不是为了别人或者外在的奖励。
其次,我认为落差感的产生方法是:AB对照法,即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现状的差异,给予肯定和鼓励。很多时候,我们会因为爱孩子而期待孩子,不想让他们落后于别人或失去机会。但是这样做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负担。我们要让孩子知道,我们最看重的不是他们的成绩或表现,而是他们的努力和进步。我们要用AB对照法来产生落差感,即让孩子比较自己过去和现在、自己理想和现实、自己优势和劣势等方面的差异,并给予肯定和鼓励。比如说,如果孩子在英语上有了进步,我们不要说“你还是比不上班里那些好学生。”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到被否定和打击,而要说“你真棒!你比以前进步了很多!你是怎么做到的?你还想提高什么方面?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。”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鼓励。
再次,我认为落差感的运用场景是:面对孩子不愿意上学的问题,可以用换位思考,感同身受,让孩子想象自己不上学的后果,引导孩子主动面对困难,寻求帮助,为自己的人生负责。很多时候,我们会因为爱孩子而担心孩子,不想让他们受到任何负面的影响或刺激。但是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敏感和脆弱。我们要让孩子明白,上学是一种责任和义务,也是一种机会和乐趣。我们要用落差感来运用换位思考,让孩子想象自己不上学的后果,比如说失去了知识、技能、朋友、前途等等,并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内在落差感。然后,我们要引导孩子主动面对困难,寻求帮助,比如说找老师、同学、家长等沟通交流,找出自己不愿意上学的原因,并寻找解决方案。最后,我们要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会影响自己的未来,并给予他们信任和支持。
最后,我认为落差感的注意事项是:不要用劝说,压力,批评等方式给孩子造成负面的落差感,要用尊重,信任,理解等方式给孩子正面的落差感。很多时候,我们会因为爱孩子而关心孩子,不想让他们走错路或受到伤害。但是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抵触和反感。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而不是压力,我们要用正面的落差感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,而不是用负面的落差感来打击孩子的自尊心。比如说,如果孩子在数学上有了退步,我们不要说“你怎么这么笨?你就是不努力!你以后怎么办?”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到被否定和打击,而要说“我知道你很聪明,你对很多事情都很有兴趣。但是数学也是很重要的,它可以帮助你锻炼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你觉得你现在的数学水平满意吗?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?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。”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鼓励。
总之,我认为用落差感来跟孩子沟通,是一种科学、有效、有爱的家庭教育方式。它可以帮助我们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,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能和可能性,让他们为了自己而努力。它也可以帮助我们产生落差感,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,并给予肯定和鼓励。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孩子的自信心,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和价值,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敢于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,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。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,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。我也希望能够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,共同提高我们的家庭教育水平,为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和幸福贡献我们的力量。